人民网>>法治>>公安新闻>>人民消防网>>第一现场

灾区里的铿锵玫瑰:为营救满脸灰尘分不出男女

2014年08月11日09:35    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    手机看新闻

 

陈蓉正在灾区现场指挥救灾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古人第一次描述地震的文字记载。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这是云南14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顷刻间,山岳震荡,江河断流,苍生泣血,天地变色。地处山区峡谷地带的震中—龙头山镇,山河撕裂,同胞被噬,牛栏江呜咽,百姓告急、救援告急……。

徒步挺进 她是第一个到达震中的指挥员

陈蓉,鲁甸县公安消防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云南公安消防部队为数不多的大队女主官。强烈的震动,陈蓉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次强震。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她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值班室,拉响警铃,集合队伍,迅速带领2车14人的救援队伍直奔震中龙头山镇,并迅速向支队指挥中心汇报了情况。

从鲁甸县城到龙头山的公路上,沿途余震不断,落石不断,从山上滚落的石头随处可见。车行至离震中10余公里的沙坝村时,巨大的滑坡体阻断了通往龙头山镇的道路,前方桥梁垮塌,车辆再也无法前行。灾情如火,心急如焚。“徒步行进,就是爬,也要爬到龙头山!”陈蓉果敢下令。道路崎岖,滚石不断,每一步,都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跨越。20多公斤的救援装备在肩上越来越重,每一步,是如此的艰难和沉重。“坚持!坚持!我是指挥员,必须要坚持”,陈蓉咬紧牙关坚持着。此时,电话响起,是在昭通公安消防支队盐津大队工作的丈夫打来的。6岁的儿子,猛然间,她才想起距鲁甸仅30余公里,和父母生活在昭通昭阳区的6岁儿子。“喂!喂!儿子情况怎么样?”她急迫的问到。但地震已经破环了公共通讯设备,通话断断续续,无法听清。对讲机也同时响起,是支队指挥中心呼叫。孩子,原谅妈妈吧!灾区还有很多很多和你一样的孩子等待救援,原谅妈妈!陈蓉毅然挂断了丈夫的电话,镇定、详细的向支队指挥中心汇报了沿途情况。在此次地震救援中,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紧急调集了昆明、曲靖、玉溪等9个单位,900余名官兵开展地震救援。陈蓉第一时间的情况报告,为总队科学、迅速的调派救援力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时许,鲁甸大队地震救援队抵达龙头山镇。眼前的惨状让陈蓉惊呆了,到处是残垣断壁,砖破瓦碎,满目疮痍。当一队橙色的身影出现在龙头山时,震后余生、惊恐未消的人们蜂拥过来,哭声、喊声、求救声响成一片。他们,带来的是灾区人民生的希望,带来的是党和政府的重托和期盼!

昭通市公安消防支队鲁甸大队是地震发生后到达震中的第一支专业救援力量,陈蓉则是第一个到达震中的专业救援队伍指挥员。

绝地救援 她救出了废墟下的第一条生命

余震持续,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通信中断,道路中断,大批的救援力量短时间肯定难以到达,陈蓉深知,此时的龙头山已经成为绝地,受灾群众唯一的依靠,就只有自己。“救人第一,必须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救人”,陈蓉立即下达命令。

“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一位年轻妇女跌跌撞撞的跑来求救到。现场情况让陈蓉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一幢3层的居民房,一半已经完全坍塌;剩下的一半也支离破碎,严重倾斜,摇摇欲坠。余震中,还吊在空中的水泥板荡来荡去,随时在掉落。整个2层楼坍塌得不到一米高,勉强支撑着第3层的全部重量。1个3岁左右的男孩就被困在这不到1米高的2楼废墟之中,左手被顶着大梁的沙发死死压住,小孩一直因疼痛和恐惧而哭泣不止。我是现场指挥员,也是一个母亲。“上!”陈蓉毫不犹豫地下了命令。陈蓉果断的带来队员艰难的钻进2楼。使用冲击钻,容易垮塌,不行;使用切割机,作业面太小,且容易使孩子受到二次伤害,不行;用榔头砸,对,就用榔头一点点砸。战士们开展救援的同时,陈蓉爬在地上,紧紧的握着小男孩的手说到,“小朋友,阿姨也有个儿子,是你的小哥哥,他很坚强,你也要向小哥哥一样的坚强”。小男孩含着眼泪坚定的点了点头,停止了哭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经过1个多小时的营救,小男孩的手被解救了出来。

这是地震发生后营救出的第一条生命。在之后的救援中,陈蓉始终冲锋在前。为了搜寻幸存者,她在狭窄的断裂楼层间穿梭,用肩扛,用手挖,左肩肿了,就用右肩……天色渐亮,一夜未眠、浑身湿透,12小时没有吃东西,又累又饿的官兵们在陈蓉的带领下,仍然连续作战,共搜救挖掘出7名受灾群众,其中1名生还。因长途跋涉,陈蓉的鞋子已经磨破,脚丫也被石头刮破了,钻心的疼,血已经和袜子凝固在一起,每扯一下就会带下皮肉。长时间搬砖扒土,手掌已经磨出了3个大血泡,衣服也被刮破了,满脸灰尘,走在官兵中间,已经分辨不出是男是女。

昼夜奋战 她架起了900多名官兵的生活保障线

8月4日凌晨,曲靖、玉溪、楚雄、大理等支队900余名增援官兵陆续到达鲁甸灾区。不断充实壮大的救援力量使救灾工作进展得到了极大加快,但同时也给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考虑到陈蓉在鲁甸工作多年,环境较为熟悉,前方指挥部决定让她负责抗震救灾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道路尚未打通,后勤保障车辆无法到达,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都得依靠人背。已经近24小时休息的陈蓉,胡乱啃了几口增援部队带进来的干粮,便立刻开始了后勤保障的各种协调工作中。从鲁甸县城到龙头山镇10余公里,陈蓉在8月4日当天,拖着磨破的双脚,带领后勤保障运输队,硬是走了4个来回。

8月6日上午,道路终于恢复了畅通。每天凌晨,当官兵还在休整之际,为了一线官兵能有口热饭吃,能有口热水喝,陈蓉早已起床,安排买菜、运输、洗菜、做饭等每个环节的工作,开始了新一天的紧张和忙碌,黎明前的天还是黑蒙蒙时,她单薄的身影早已在战勤保障车上走了几个来回。食物从采购到验收,陈蓉同志都要亲自参与,确保购买的食物没有霉烂变质,保证了800余名参战官兵的饮食安全。由于灾区交通中断,救援点较多,送饭的人手不足,各项工作常常干起来就捉襟见肘,但她不顾连日的劳累和虚弱的身体,顾不上自己吃饭,奔忙于为各个救援点的官兵送去热腾腾的饭菜。出于女性的细心,她向支队领导提出为全体参战官兵购买换洗的内衣裤、防尘口罩、运动饮料、纸巾、凳子等建议并被采纳,极大地改善了救援官兵在灾区的生活条件。就这样,陈蓉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圆满地完成了组织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参战官兵的一致好评。

使命所系 她早也是红门中绽放的铿锵玫瑰

陈蓉于2003年大学毕业后入伍,历任助理会计师、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任政治指导员的3年中,先后指挥火灾扑救160余起,参与处置各类抢险救援、社会救助140余次,营救被困人员120余人。一场场火灾事故的成功处置、一次次抢险救援的科学施救,无不体现了一名消防中队干部的果敢与坚毅。任大队政治教导员以来,积极摸索出了“用集体荣誉激励人、用正确理论引导人、用战友情谊凝聚人、用实际行动感化人”的部队管理教育模式,鲁甸的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取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自入伍以来,陈蓉先后受到上级的多次表彰和奖励。2009年被总队评为“先进会计工作者”,2010年云南省消防总队记三等功,被昭通市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1年荣获第二届“昭通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2年被云南省妇联授予“云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3年、2014年被总队评为“优秀女警官”,1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次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收到上级嘉奖,鲁甸大队2013年被云南省公安厅记集体三等功。

责任面前敢于担当,灾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危险面前敢于一马当先。陈蓉用对党、对人民的赤诚和一腔热血,用不知疲倦的身躯和挥洒的汗水,抒写着她壮美的军旅人生。忠诚、担当、奉献,她用一个坚毅的身影,履行了一名消防女警官向党和人民所作出的所有的承诺。(朱峻)

分享到:
(责编:陈天俏、李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